1 案例 1.1 案例1 唐某,男,52岁,因暴力拒捕,被值班民警开枪击中左胸部后当场死亡。衣着检验:上衣左胸处有一破口,大小0.3cm×0.4cm。尸表检查:左乳头附近有一类圆形皮肤缺损,大小0.6 cm×0.4 cm,缺损右上部皮肤边缘可见擦拭轮,缺损周围可见0.2cm宽的环状挫伤轮。尸体解剖:第4、5肋间肌有一类圆形创口,大小0.8cm×0.7cm;心包有一圆形创口,直径0.5cm,心尖、左心耳、左肺门根部均有不规则裂口;第6胸椎椎体左侧有一孔洞,大小1.5cm×0.8cm。 尸表只有一个弹孔,弹头残留在体内某个位置。受现场灯光环境影响,且体腔内血液较多,弹头寻找工作进展缓慢。后利用手持金属探测仪,设置好敏感度,对尸体进行探扫,结果仪器在尸体左肩胛下角附近报警,遂重点勘察此处,迅速在该处肌肉间发现残留金属弹头,头部略凹陷。 1.2 案例2 邹某,男,40岁,在室内挥刀行凶过程中被闻讯赶来的民警隔门开枪打中胸部后死亡。现场木门距地面120 cm处有一圆形裂孔,直径0.5 cm。衣着检验:上衣胸口偏左处有一破口,大小0.3 cm×0.3 cm。尸表检查:左胸近中线处有一类圆形皮肤缺损,大小0.5cm×0.3cm,缺损下缘见一0.3cm宽皮肤皮革样化。尸体解剖:左侧第6、7肋间肌有一创口,大小0.5cm× 0.3 cm;心包及右心室创口贯通,膈肌破裂,肝破裂。用手持金属探测仪对尸体躯干进行探扫,结果仪器在右侧腰大肌距第3腰椎5 cm处发出报警,分离该处组织及器官,发现该处肌肉内嵌有一金属弹头,头部变形,略钝。 2 讨论 枪击事件在欧美国家屡见不鲜,我国虽然对枪支有严格的管制,但在法医学鉴定实践中仍时有发生。在此类案件中,法医不仅需要鉴定死因,也需要对射击距离、射击角度、枪械类型等作出判断,弹头对于分析以上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寻找到射出的弹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实际工作中,寻找残留在体内的弹头有时相当费时费力,因为子弹进入体内后遇到不同密度的组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特别是接触到质地较硬的物质(如骨头)后,弹头容易变形,飞行轨迹变得极为不规则,有时会停留在较为隐蔽的位置[1]。有报道[2]称一青年左腰部中枪,结果子弹嵌在舌根部;另有一例弹头从髂前上棘射入,向上折入肝,又转向入脾[3];更罕见的是一例弹头射入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最后栓在腘动脉[4]。鉴于种种弹头异位情况的发生,遇到此类案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先进行全身X线摄片帮助定位查找[3]。但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实现,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法医,现场环境复杂,检验条件简陋,通常只能按照尸体创道走行情况进行探查,虽然最终一定能找到弹头,但这个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对尸体造成更大的破坏。寻求一种简单方便的弹头寻找方式对法医工作者非常必要。 金属探测仪是一种专门用来检测金属物质的装置,通电后会产生磁场,有金属进入磁场,就会引起磁场变化,触发报警,由此判断附近是否含有金属。金属探测仪可以探测到一定范围内的铁、铜、铅、铝等几乎所有的金属物质,常用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前的安检工作、考古和地质勘探工作等。因为子弹的弹壳一般采用铜或者低碳钢,弹头的外壳是铜质的,中间灌注铅或者高碳钢,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金属探测仪感知。案例1中,弹头射入人体,穿过皮肤和肌肉时,动能减弱,在接触到较硬物质(第6胸椎椎体)时,运动方向发生明显改变,导致弹头寻找困难,应用金属探测仪,很快定位了弹头所在区域,最终在左肩胛下角深部肌肉发现嵌入的弹头。案例2中,子弹在射入人体前穿越门板,对弹头的飞行方向、速度、形状和质量中心产生一定影响,射入人体后发生折射偏转。此例中鉴定人员直接应用金属探测仪进行探扫,很快发现弹头所在区域。事实证明,金属探测仪能对一定范围内的金属物质发生感应,即使间隔皮肤和组织器官也能迅速定位金属弹头[5]。应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弹头,保持了弹头的原始位置,为弹头寻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少了对尸体的附加损坏,为案件侦查节约了时间。常用的手持型金属探测仪价格低廉,携带方便,避免了不具备X线检查条件带来的困难。 在使用金属探测仪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事项:(1)在探扫之前调节好仪器的敏感度,以免产生假报警;(2)在确定是盲管型枪击死亡的案例后,第一时间对尸体各位进行探扫,确定弹头所在区域并用笔做好记号,以减少盲目的搜寻;(3)检验时注意将尸体放在非金属材质的平台上进行探扫,同时也要避免附近的金属物质(如解剖工具和附近人员携带的手表、手机等)带来的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金属通报》 网址: http://www.zgjstbzz.cn/qikandaodu/2020/1116/519.html
上一篇:去世后到账的退休金属于遗产吗?
下一篇:铁铬合金菜刀遗留金属颗粒的成分评价方法
中国金属通报投稿 | 中国金属通报编辑部| 中国金属通报版面费 | 中国金属通报论文发表 | 中国金属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金属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