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金属条片上的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金属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一种美术,不用粉墨用金属。有一种工笔,没有晕、罩、统、提、醒,却要折弯、剪切、焊接、抛光。有一种绘画,很难通过墨的浓淡来营造视觉立体感,只能靠近大远小等原理来引

有一种美术,不用粉墨用金属。有一种工笔,没有晕、罩、统、提、醒,却要折弯、剪切、焊接、抛光。有一种绘画,很难通过墨的浓淡来营造视觉立体感,只能靠近大远小等原理来引人入境。这种神奇的艺术便是工笔铁线艺术画。

《杨柳观音》 陈连君/作

提到工笔铁线艺术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明人陈连君先生。陈连君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尤其擅长工笔画技法,加之他一直从事金属焊接工艺,这些都为他创造出独特的工笔铁线艺术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他摹古家,创新艺,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通过金属条片灵活生动的表现出来,让传统宣纸、帛绢上的十八描融入了金属之中,在他的手中,就连传统女性这样偏于柔弱的形象也能给人极强的震撼力。

十八描中最赋特征且为众人所知的要数高古游丝描了。高古游丝描又称春蚕吐丝描,它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画法之一,陈连君的《杨柳观音》便是运用了这种画法。观音左手持瓶右手拿枝赤足而立,披帛飘逸,给人春风微拂之感。观音的身形通过密集的线条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手法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曹衣出水”。细看这幅作品,在观音的衣服和头饰上有众多的纹理图饰,笔触细密、繁复,更加剧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而在观音的面部、颈部和脚部的表现中,仅用铁丝勾出大致轮廓,并没有对其表情纹理进行深入刻画,这与头饰和身体部分笔画的繁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有了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感。无论是对传统绘画理念的运用,还是对纹理图饰这样常见的中国传统纹样的添加,都让这幅作品富有了深厚的文化蕴含、浓郁的中国风气。

在陈连君的作品中,像《杨柳观音》这样运用传统元素进行创作的并不是少数,他的作品《寿》更能凸显他对传统文化典故炉火纯青的运用能力。《寿》是以汉字“寿”为整体轮廓,字的部分边缘用祥云勾勒,使作品富有意境美的同时传达了创作者的美好意愿。在“寿”字的内部,作者大体划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独立成画又相互联系,里面既有仙鹤、寿星、松柏、寿桃等寓意吉祥的事物,也有麻姑献寿、彭祖寿七百岁、松下老人等与长寿有关的故事典故,一笔一画都充满了对长者的尊敬与祝愿。我想,任何一位收到这幅作品的老者都会被其中满满的诚意所感动吧。

纵观陈连君先生的作品便可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上述作品外,他的《金玉满堂》中借用了“玉”的谐音“鱼”,描绘了一群水中畅游的小鱼;在《盛唐马球》中表现了一群女性骑着马打球,相互交错的披风让人有一种看到飞天的错觉,与马的腿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示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他就是这样一位匠人,以动感的工笔线条为构架基础,以文化典故为表现内容,以金属条片线描为作品灵魂,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与雕琢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作品不施丹青,却光彩照人。

《寿》 陈连君/作

陈连君

1962年出生于青岛,当代工笔铁线艺术画发明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尤其擅长工笔画技法,自2000年始大胆创新发明了利用金属条片通过纯熟的工笔绘画手法,结合钳工与焊接技法,加工制作出具有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极具震撼力其又富有立体感的铁线艺术精品——工笔铁线艺术画。自2004年以来多次收到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艺术展览机构发来的赴境外展出的邀请函,凸显出工笔铁线艺术画已蜚声中外。

有一种美术,不用粉墨用金属。有一种工笔,没有晕、罩、统、提、醒,却要折弯、剪切、焊接、抛光。有一种绘画,很难通过墨的浓淡来营造视觉立体感,只能靠近大远小等原理来引人入境。这种神奇的艺术便是工笔铁线艺术画。

《杨柳观音》 陈连君/作

提到工笔铁线艺术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明人陈连君先生。陈连君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尤其擅长工笔画技法,加之他一直从事金属焊接工艺,这些都为他创造出独特的工笔铁线艺术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他摹古家,创新艺,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通过金属条片灵活生动的表现出来,让传统宣纸、帛绢上的十八描融入了金属之中,在他的手中,就连传统女性这样偏于柔弱的形象也能给人极强的震撼力。

十八描中最赋特征且为众人所知的要数高古游丝描了。高古游丝描又称春蚕吐丝描,它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画法之一,陈连君的《杨柳观音》便是运用了这种画法。观音左手持瓶右手拿枝赤足而立,披帛飘逸,给人春风微拂之感。观音的身形通过密集的线条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手法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曹衣出水”。细看这幅作品,在观音的衣服和头饰上有众多的纹理图饰,笔触细密、繁复,更加剧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而在观音的面部、颈部和脚部的表现中,仅用铁丝勾出大致轮廓,并没有对其表情纹理进行深入刻画,这与头饰和身体部分笔画的繁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有了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感。无论是对传统绘画理念的运用,还是对纹理图饰这样常见的中国传统纹样的添加,都让这幅作品富有了深厚的文化蕴含、浓郁的中国风气。

文章来源:《中国金属通报》 网址: http://www.zgjstbzz.cn/qikandaodu/2020/1120/535.html

上一篇:《The Fifth Day》猎魔人乐队全长新专辑纵览
下一篇:雕镂釦器 百伎千工——古代釦器巡礼

中国金属通报投稿 | 中国金属通报编辑部| 中国金属通报版面费 | 中国金属通报论文发表 | 中国金属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金属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