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徐长宁:当前我国铜消费量未达到饱和 且与经济

来源:中国金属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扫描或点击关注 中金在线客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给实体企业生产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挑战。为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发挥期货工具在控制风险方面

扫描或点击关注

中金在线客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给实体企业生产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挑战。为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发挥期货工具在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海期货交易所运用直播方式,于4月7日~4月13日开展2020年"产业培训基地"线上金属周系列活动。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商务部铜陵有色(000630,股吧)期货业务主管徐长宁出席4月7日的线上直播并以"铜产业现状、展望及经营对策"为主题发表精彩观点。

直播会上,谈及我国铜产业现状,徐长宁认为,90年代中期前后,受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影响,人民开始关注住、行的问题,与房子、汽车密切相关的铜消费开始快速增长;直至2009年之后,铜消费增速下降明显,并显著低于GDP增速。2019年我国铜表观消费量约1300万吨,同比增长为2%,增速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而2019年GDP增速为6.1%。从这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依旧引领全球铜消费,消费量也未达到饱和,且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具体从铜产业的几大板块来看,徐长宁表示当前矿山行业受资源分布约束,总体产量稳定,但实际与国内铜消费增长不同步。2019年全年铜精矿含铜163万吨,同比增长4.1%,大型矿山奇缺。冶炼行业来看,瓶颈初现,2019年出现铜价与进口原料加工费同步下降的不正常现象,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铜加工行业中,目前低附加值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高附加值行业方兴未艾,但整体技术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终端消费转型升级进展缓慢,当前电力行业投资低于预期,家用空调、冰柜、冰箱等增幅同比下滑,导致目前铜消费量增长缓慢。贸易行业来说,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成双向波动、人民币与美元利率差缩小以后,进口融资贸易明显降温,但国内贸易依然热度不减。

针对铜产业发展趋势,徐长宁分析到,未来随着经济发展转型深化,我国铜消费将逐步达到顶峰,之后在下降到某一位置之后,最终达到与GDP增速基本同步;而世界铜产业将向现有产品整体更纯、更细和更薄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长远来看,将继续围绕铜导电、导热、杀菌和抑制病毒等方面的优良特性做文章;三元或以上的合金将是永恒的研究方向。他还表示,未来我国矿山发展将以进军国外市场为主。冶炼产能方面,当前或已经饱和,技术升级和提高产能利用率是当务之急,兼并重组和部分低效产能退出将不可避免。铜加工行业中,低附加值行业产能将逐步减少,高附加值行业大有可为,其中与电动汽车行业相关的用铜量高速增长可持续。贸易投资方面,出口将逐步转向产品出口和资本输出并存。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差拉大,进口融资贸易盈利空间扩大,业务量可能出现中期反弹,但锁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加大业务成本,加上国家管控力度加大,所以无法达到2008年以前的巅峰状态。但即使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差消失,也不能消除以赚汇率差为目的的进出口融资贸易。

关于当前形势下的经营对策,徐长宁认为,发展趋势与经营对策相辅相成,从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有以下几点经营对策:1、国内矿山、冶炼和部分低端加工行业已经进入成本+价格的博奕时代,在达到规模效益、有用元素吃干榨尽的前提下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同时加强风险管理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任何一次铜价的大跌都将加速行业的洗牌;2、电线电缆企业向生产高端产品转型势在必行,同时需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3、减少融资贸易尤其是进口融资贸易,促进行业健康发展;4、行业布局由国内布局向全球布局转换:中间行业向原料、消费地或者地理位置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地集中地,并要充分考虑副产品的出路,废铜的就地回收、利用。

据了解,徐长宁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选矿工程专业,现就职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商务部,任期货业务主管。同时也是《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特约记者,中信期货有色财富俱乐部理事,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永安期货联合主办的第八期"永安新星成长计划"讲师,国内多家企业经营管理顾问。从2006年至今先后在《世界有色金属》、《中国有色金属》和《中国金属通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关于铜经营方面的文章100余篇,50多万字,基本涵盖了铜经营方面的所有领域,并被"中国知网"(

文章来源:《中国金属通报》 网址: http://www.zgjstb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75.html

上一篇:医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铝行业一周要闻回顾(3.2-3.6)

中国金属通报投稿 | 中国金属通报编辑部| 中国金属通报版面费 | 中国金属通报论文发表 | 中国金属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金属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