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金属器 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之美

来源:中国金属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景泰蓝(Cloisonne),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 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 景泰

景泰蓝(Cloisonne),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
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作为宫廷艺术的代表,景泰蓝(珐琅)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六百年间一直被誉为国之重器!不同于其他艺术,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景泰蓝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以皇宫为主导完成的,特别是明清两朝,还分别设立了专门制作机构。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清代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清代
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史料中有记载的最早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元朝属于景泰蓝发展的初期,在工艺制作水准上较为粗糙,其工艺尚未成熟,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也相对较少,现市面上能见到的一般都为仿制品。

明代

明代
明朝宣德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明代

明代
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

明代
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

文章来源:《中国金属通报》 网址: http://www.zgjstbzz.cn/zonghexinwen/2021/0317/797.html

上一篇:水星上的金属至少可供人类开采2000亿年,为何人
下一篇:国外房子都是金属瓦屋面,到了国内,金属复合

中国金属通报投稿 | 中国金属通报编辑部| 中国金属通报版面费 | 中国金属通报论文发表 | 中国金属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金属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13135113408(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kf@400qikan.com